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上半年,几乎每天都有媒体报道药品降价的问题,但是进入夏季,人们突然之间对药品价格不敏感了,是在股市上赚了钱,买的得起药了,还是跟买房相比,买药多花那点儿钱,根本就不算什么。热点与矛头转移了,给医药行业一个暂时躲避公众压力的喘息之机。
过度的暴露在公众视野之内,让众多不了解情况,怨气很足的人把炮筒对准一个行业,是不公平的,也没有好处。这会让急于平息民愤,以稳定为要义的政府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急于求成,投机心里严重,造成政策调控与市场需求背道而驰的结果。
指令性的GMP认证初衷是在政策上硬性淘汰不良企业,但在执行中却口子大开,成为全国性的过度基建,造成产能过剩,对优质企业非但没有保护,反而混乱了市场。事实上,如果需要,有实力的企业会通过自己主动进行GMP认证提高竞争力,续而在市场上获得良好反应。
相对来说,制药工业是一个很小的行业,每年创造的产值占GDP的5%不到,但是和每个人都有关系,你可以没有汽车,不关心汽油价格,不买手机,不了解通话费用,但没人能保证自己不得病不吃药。人们对身边的事感知最深,谁能搞明白医疗体制改革是在做什么?谁能说清楚卫生事业发展的纲要?民众能了解的就是切身感受到的,比如医患矛盾,比如药价飞升。因此,激烈反对的也是这些最直接的结果。
职能部门的第一反应就是针对这些表观现象,到今年6月,发改委降低药价23次。这样有错么?我看一点儿错也没有,不必说什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头痛去医脚才荒谬。药价高的形成不是一撮而就的,其原因非常复杂,那么理顺其中的关系,也就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问题。这就好象一个病人发烧40度了,无法查出发烧的原因,任凭他烧到糊涂么?即使知道发烧是由于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短期内根本没有药可以治疗,那么就坐那里等特效药么?不能的,我们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先降温,保持患者的生命,以图后续治疗的机会。给高烧的药价直接降温是同样道理。
与发烧降温相同的还有,降低药价并不能解决根本,甚至带来更多问题,但在目前情况下还能怎么办?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价,越来越强的措施,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可以说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让人担心的反而是,在民众注意力转移以后,压力不大了,一贯的治疗态度改变,放任事态发展。另外,目前的降价政策仅仅是针对部分药品,并没有囊括全部,现在就停止继续降价,也不公平,会让产业向未降价的产品倾斜,造成结构失调,那么又将是一次调控对市场的干扰。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舆论环境下,是否继续药品降价,更能看出这样一个政策是权宜之计,投机之举,还是综合治疗的第一剂药,系统调控的先锋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