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流通领域整顿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很多人把药价高怪罪在中间环节多,并总是以美国为例子指责中国的情况有多么差。在现实的压力下,一盘散沙的流通环节也是最容易被下手整顿的部分,越来越紧的政策导向促使不少人打算逃离这里,但在我看来,这药,该怎么卖还是怎么卖吧。
就以美国为例子,整个美国50个州约90%的药品批发业务被三大巨头麦克森、卡地纳健康、美源伯根垄断,这意味着在美国,药品从厂商到消费者,仅仅需要经过批发商和终端零售两个环节,流通成本很低。可是,美国是怎么达到现在的状态的呢?事实上,从1975年到2005年,经过20年的时间,美国的分销企业从200家下降到46家,除了上述3大巨头以外的43家瓜分剩下的10%的市场。
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中国医药商业小、散、乱的局面长期存在,多达1万家的医药商业公司,这种计划经济时期的后遗症甚至一直持续到了2004年,这一年,商业领域方才放开经营许可证申办、异地设仓库、外资进入。真正的竞争开始体现。也就是说,以2004年为我们流通领域的市场竞争元年,即使我们以美国同样的速度,同样的淘汰比例,到2025年左右我们的商业企业下降到2300家。
而且,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能够达到上述目标,必须有以下三个保证:一是制度,二是技术,三是人。
美国的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市场来决定,政府仅通过立法来保证市场体系的正常运行,我们现在基本等于没有任何制度保障,更糟糕的是,我们建立的制度出发点总是管制,而不是管理,这就有可能造成对市场的干预而非疏导。说到技术,美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物流配送系统,这套系统虽然不是说从开始就这样先进,但是由于人力成本高,技术发展的动力强得多。谈到人,这在中国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问题,制度也好、技术也罢,在人的因素面前都是小事,制度可以因人而变,技术可以因人而降低标准。对群体利益的趋向在那里下判断,至少在目前还为时过早。
美国次级贷款的问题刚刚露头,立即引发无限联想,“美国房子降了,中国还会远么?”这样的标题很吸引人,似乎美国那里打喷嚏了,中国一定会感冒。毫无疑问,金融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再按地域割裂联系,经济比其它任何东西更先一步的往全球一体化迈进。但在制药领域,我们距离美国实在遥远,无论是地域、风土人情、发展阶段,通通不一样,就别总拿美国说事儿吧,向往一下美好的未来也就罢了,动真格的,还是那句话: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以上的说明并不是说,对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是悲观的,恰恰相反,我认为中国医药流通领域前景光明。美国式的模式不适合我们,我们不需要按图索骥,规划未来,市场的竞争就会把我们带到应该到的地方,只要:不压制、不误导。
我们应该看到,2007年上半年基金持有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地产、银行等毫无悬念的行业以外,专业机构对流通行业的整体看好,无论是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通通被各家基金公司重仓持有,金融的触角是敏锐的。医药做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是必须有流通环节的,那么医药流通必然是一个利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