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陈竺倡导医疗机构采用“收支两条线”政策,在医疗体制改革政策即将出台的敏感时期,卫生部部长这样高调的表示,给业界一个信号,此次医改的方向也许真的和10年前来个180度的大转弯。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称10年医改不成功,其矛头指的是“市场化”,这三个字是上一次医改最简要核心的概况。考虑到上个世界90年代的实际情况,政府的这个医改方向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味道。当时的医疗卫生机构由国家负责拨款,庞大的卫生医疗开支让本来就不充裕的国库更加捉襟见肘。而缺乏与市场的直接联系使得医疗机构普遍没有竞争意识,服务质量低下,医患矛盾突出。在多重压力之下,开始了医疗体制改革,引进市场竞争,医院自负盈亏。
医院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服务水平提高也有目共睹,然而,正如事前部分专家担心的那样,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疏导,市场化的改革走向“一切向钱看”之路,人们愤怒指责,怎么能拿人们的生命健康换取利益,又有那个国家可以把医疗完全推向市场。确实如此,医疗也是一种公共资源,而且是与粮食、水、土地一样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是自由的可对换商品,完全的市场化会导致部分掌握资源的人依赖其不可替代性牟取暴利。现实也正是如此。
最近,政策的导向开始向“保障性”回归,比起同时期开始施行的住房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医疗是最先行动的,全民医保的提出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都是诚意之举,让我们对医改方案充满期待。但是,这次陈竺的表态,似乎是对原有改革的一次彻底否定,新医改是否会带我们重新回到10年前呢?
在我看来,固然我们不应该回到10年前,即使我们想回也回不去。
收支两条线的政策可能把现有的购买医疗服务的机制转化为行政上下级之间的拨款模式。那么,首先请问谁负责拨款?谁监督?不要以为我们现在还处于1995年的政治社会环境,官员的贪污范围到金额都有大幅度提高,而监管力度未见大幅度加强,而且,更可怕的是,经过10年,集体寻租行为已经被习以为常。中央的指令性政策经常被一层层改的面目全非,雷声大雨点儿小。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怎么能保证完全的权利集中能够实现公平公正?在没有有力的保障情况下,回归到原来不可能是一个进步。我们期待的是一次螺旋式上升,而非直接的后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