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肿瘤的内分泌治疗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改变体内内分泌环境的平衡,能导致某些肿瘤的消退,但内分泌治疗必须与其它治疗手段综合使用,否则就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1896年Beaton报告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切除卵巢后症状缓解,1941年Huggins和Hodges通过切除睾丸对前列腺癌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目前,随着人们对肿瘤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肿瘤的治疗方法由单纯的手术治疗演变为如今的综合治疗,内分泌治疗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尤其是对激素依赖性肿瘤而言,内分泌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化疗和放疗,内分泌治疗法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发现某些癌组织(如乳腺癌)中存在着内分泌受体,使内分泌治疗减少了盲目性。由于激素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相应的肿瘤组织,对一般增殖迅速的正常组织不会产生抑制作用,因而不会引起骨髓抑制,亦无胃肠粘膜及毛囊细胞增殖受抑制所导致的种种副作用,这是肿瘤内分泌治疗的优点;另外,皮质类固醇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值得特别注意,除对恶性淋巴瘤细胞的直接破坏作用外,类固醇对癌症的某些周围效应也有一定作用,骨髓功能减退偶可因类固醇的使用而获得改善,但长期使用,尤其是每日使用,常导致严重依赖性,副作用如水钠潴留、高血压、糖尿病、库欣综合症、免疫抑制等也会日益加重。因此,这一类药物只能短期使用。对内分泌治疗有效的肿瘤有: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宫体癌、肾癌、造血系统肿瘤与甲状腺癌等。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一个亚类,本类药物市场面小,品种相对集中。根据华源医药电子商务公司数据,本文重点分析抗雌激素类、LH-RH类似物以及芳香化酶抑制剂中的代表产品。
二、国内市场分析
2.1国内市场规模
根据全国16城市230余家抽样医院药金额来推算该产品的国内医院用药市场总规模:
表 1 2003-2006年内分泌治疗药医院购入总金额推算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全国16城市230余家抽样医院药品购入总额(亿元) |
158 |
205 |
242 |
264 |
全国16城市230余家抽样医院内分泌治疗用药购入金额(亿元) |
0.51 |
0.86 |
1.21 |
2.28 |
内分泌治疗用药占总购入金额的比例 |
0.32% |
0.42% |
0.50% |
0.86% |
4900家卫生部门综合性医院药品购入总额(亿元) |
718 |
863 |
1024 |
—— |
4900家卫生部门综合性医院内分泌治疗用药购入金额推总值(亿元) |
2.30 |
3.62 |
5.12 |
9.65 |
9678家政府办医院药品购入总额(亿元) |
960 |
1183 |
1402 |
—— |
9678家政府办医院内分泌治疗用药购入金额推总值(亿元) |
3.07 |
4.97 |
7.01 |
15.06 |
说明: 1. 上表中卫生部门综合性医院和政府办医院药品购入总金额数据来自于当年度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统计公报》;
2.推总值=药品购入总额×内分泌治疗用药占总购入金额的比例;
3.推总值为医院购入金额的推总值,如计算医院药品销售金额,可在此基础上再×1.14,例如2006年政府办医院内分泌治疗用药购入金额推总值为13.21亿元,则销售额为:13.21亿元×1.14=15.06亿元。
根据上表推总,2005年内分泌治疗用药医院用药的规模大约为15亿元左右。
2.2 内分泌治疗用药医院用药分析
表 2 2002-2006年在抗肿瘤与免疫制剂中内分泌治疗用药比例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内分泌治疗用药 |
2.85% |
2.43% |
3.12% |
3.58% |
5.10% |
图 1 2004-2006内分泌治疗用药各药品市场销售金额 图 2 2004-2006内分泌治疗用药销售数量情况
图 3 2004-2006内分泌治疗用药增长情况
图 4 2004-2006年内分泌用药不同剂型分析
内分泌治疗用药在2006年降价的影响下,仍然保持了很高的增长速度,除伊立替康出现季度性的波动外,其他产品均处于上升趋势,相对于整个肿瘤治疗药市场的整体增长,内分泌治疗用药毫不逊色,因此在抗肿瘤与免疫制剂药品大类中份额增加。
内分泌治疗用药市场上的剂型有粉针剂、片剂、注射剂和胶囊剂四种,其中注射用粉针剂和片剂上升趋势明显,而注射剂相对稳定。
三、单产品市场分析
3.1 抗雌激素药他莫昔芬
早期乳腺癌使用他莫昔芬能显著地降低乳癌死亡率,并且能降低对侧乳腺癌发生的风险。该药自19世纪70年代研究出来并迅速成为晚期乳腺癌的首选药物,有效率16-56%。有效时期大约能持续12-18个月,部分病人会持续几年。他莫昔芬口服吸收良好,20mg/d,增加剂量不会带增加疗效,反而毒性较大。该药生物半衰期7 天左右,治疗后一个月血液中达到稳态。他莫昔芬的代谢复杂,且部分代谢产物具有抗雌激素性质或雌激素性质。最初认为他莫昔芬是一种抗雌激素药,通过与ER结合竞争性抑制雌激素。然而,后来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认为他莫昔芬是具有组织特异性的促效剂和拮抗剂的混合体。他莫昔芬对子宫内膜的雌激素作用,增加了病人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他莫昔芬的雌激素的作用也增加了发生静脉血栓风险。NSABP的试验表明,口服5-6年他莫昔芬的病人,较轻的副反应有面部潮红、恶心、阴道出血和分泌物,较重的副反应肺栓子、深静脉血栓、脑血管意外、白内障、子宫内膜癌等也有报道。
虽然各药品剂型不同,但仍可在销售数量中看到端倪,由内分泌治疗用药的销售数量和销售金额来看,他莫昔芬的用量较大,仍然是最常用的抗雌激素药。但抗激素药同类产品托瑞米芬的上市对他莫昔芬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销售金额已远远高于他莫昔芬,同时托瑞米芬的销售数量呈上升趋势,而老产品他莫昔芬已有颓败之迹。从这点也可看出,他莫昔芬依旧在用量上占据鳌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价格的优势。
他莫昔芬其市场份额基本被国内企业所占有。江苏扬子江药业占据了他莫昔芬市场的半壁江山,2006年江苏扬子市城份额基本与2005年持平,从他莫昔芬市场排名前五位企业近几年的销售变化趋势来看,扬子江药业的产品销量一直呈现上扬态势,上海华联的产品在2006年较上年增加两个百分点,目前位列第二南京先灵的他莫昔芬于2003年进入医院用药市场,上海复旦复华药业的他莫昔芬于2003年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两者的市场份额相对稳定,分别在10%和6%左右。而广州先灵在2006年销售状况良好占到5%的市场份额,杀进前五。芬兰利拉斯药厂的产品近两年持续下降,在2006年仅占到了0.4%的市场份额。
表 3 2004-2006他莫昔芬生产企业市场份额
生产企业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 |
51.07% |
54.34% |
53.25% |
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 |
11.71% |
11.12% |
13.35% |
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 |
7.15% |
5.45% |
6.71% |
江苏南京先灵有限公司 |
13.94% |
10.13% |
10.66% |
先灵(广州)药业有限公司 |
0.54% |
0.00% |
5.20% |
3.2 LH-RH类似物曲普瑞林
是一些LHRH的衍生物,其作用是竞争腺垂体的LHRH受体,减少LH和FSH的分泌,从而使雌激素水平降低。LH-RH类似物主要的适应证有乳腺癌 、前列腺癌及子宫内膜异位症。从整体市场来看,该类药的销售额逐年递增,曲普瑞林、戈舍瑞林、亮丙瑞林三品种的销售均呈上升趋势,曲普瑞林和戈舍瑞林的上扬幅度较大,而亮丙瑞林的增长幅度很小。
由于LH-RH药物目前由国外及合资企业所占据,所以此类药品的价格较高,同时在肿瘤药降价的背景下,也没有涉及到此类药物。戈舍瑞林和亮丙瑞林市场分别由英国阿斯利康有限公司和日本武田药品有限公司独占。
2004年上海曾经出台进口药品曲普瑞林降价的措施,但随着医患对曲普瑞林认知度的提高,降价并未影响到曲普瑞林销售增长的脚步。2004年开始截至目前药监局已批准4家企业生产醋酸曲普瑞林注射液,但曲普瑞林的市场依旧由博福-益普生制药公司的达菲林和德国辉凌制药有限公司的达必佳占据市场。
2006年占据曲普瑞林市场份额最多的是法国博福-益普生制药工业公司,份额为75%,其次是德国辉凌制药公司,份额为13%,曲普瑞林的市场竞争主要介于这两者之间,但目前法国博福-益普生制药工业公司占据上风,抢占了辉凌德市场份额。
图 5 2004-2006年曲普瑞林生产企业市场变化情况
3.3 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
来曲唑是新一代代芳香化酶抑制剂,为人工合成的苄三唑类衍生物,来曲唑通过抑制芳香化酶,使雌激素水平下降,从而消除雌激素对肿瘤生长的刺激作用。体内外研究显示,来曲唑能有效抑制雄激素向雌激素转化,而绝经后妇女的雌激素主要来源于雄激素前体物质在外周组织的芳香化,故它特别适用于绝经后的乳腺癌患者。来曲唑的体内活性比第一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氨鲁米特强150~250倍。由于其选择性较高,不影响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甲状腺功能,大剂量使用对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类物质分泌无抑制作用,因此具有较高的治疗指数。各项临床前研究表明,来曲唑对全身各系统及靶器官没有潜在的毒性,具有耐受性好、药理作用强的特点。与其他芳香化酶抑制剂和抗雌激素药物相比,来曲唑的抗肿瘤作用更强。
目前,芳香化酶抑制剂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新品种也不断上市。先期品种氨鲁米特早在几年前就已被淘汰,目前临床用药以来曲唑为主,其次是阿那曲唑、依西美坦。
该药由瑞士Ciba-Geigy公司开发,1996年在英国首次上市,商品名为Femara,适用于他莫昔芬或其它雌激素药治疗无效的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
2003年以前,来曲唑医院用药的生产企业只有江苏恒瑞医药股份。2003年北京诺华制药也开始推出来曲唑,当年即占据38%的市场份额。到2006年,诺华的产品销量直追江苏恒瑞,抢占了40.60%的市场份额。而此时江苏恒瑞的市场份额也仅有41.14。而在2006年的市场角逐中,江苏恒瑞与北京诺华的市场份额此起彼伏,而原研厂Ciba-Geigy的介入使来曲唑的市场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图 6 2004-2006来曲唑生产企业市场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