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医药产业的承启之年。在新医改的指引下,医药产业在秩序重构的激流中重塑轨迹,伴随着“十二五”规划赋予医药产业的新使命、新定位,结合医药支付政策和处方结构的变化,招标采购、药价新政、新版GMP等实际,医药行业在锐变中走向新起点。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医药经济报》试图通过透视奔跑在医药行业的新锐人物,寻找榜样的力量。数风流人物,看时代新锐。
马兴田:打通产业链
必须打通中药产业链条,走规模化之路
2010年,在马兴田夫妇的带领下,康美药业屡屡出手:先是收购亳州药市,自筹资金15亿元打造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随后调整产品结构进军高附加值饮片领域。紧接着,又斥巨资收购普宁和安国药市,拟投资10亿元建设康美(安国)中药材现货交易平台;12月8日,康美阆中中医药产业基地奠基。上述动作继续了其在上下游市场扩张的发力,而马兴田更是成为镁光灯追逐的焦点。
作为中药行业的新锐力量,撬动康美爆发式增长的“金钥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中药饮片小包装,但是马兴田这一路走得非常认真。1995年,他创建了合资民企“广东省康美药业有限公司”,经过两年的积累,1997年才正式易帜为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向现代企业迈出重要一步。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他辗转4年前行,探索着资本规模大跨越的路径。2001年3月,康美终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15年,他每走一步都很较真,更执着的是,他坚持把最常见的中药材按照西式的方法规模生产。
2010年,医改新政颠覆了整个医药产业,马兴田对商业机会的把握凝聚了潮汕商人的敏锐与秉持,对中药的情有独钟奠定了事业的基石。为此,康美频频出招,他再次以战略的眼光提出:要做大做强中药饮片,必须打通中药产业链条,走规模化之路。
于伟仕:行者无疆
2010年,即将结束依然不改本色,频频接触海外市场
从医药商业起家,靠经销制、包销制等商业调拨模式成功的于伟仕和他的悦康集团谱写了一个快速发展的传奇。20多年里连续转换思路的他带领新的悦康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足一百分的药业。
业内认为,从跳出三级分销体系做医药销售、成立自己的商业公司到拉长产业战线建立制药厂,于伟仕的每一步似乎都踏准了中国医药的发展脉搏,抓住了每一次的机会。1988年他毅然下海,创办悦康公司。当时还没有国产头孢制剂,他第一个把国外头孢产品引入中国并代理全国市场,后来又进口头孢原料在国内委托生产分装,实行包产包销,开创了很多延用至今的医药营销模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对制药领域的专注。“药品质量只有一百分,九十九分等于零”,悦康用自己的一套生产质量方程,创造了逐年翻番的神奇业绩。2009年,悦康的头孢曲松、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拳头产品在国内同品种销售中均居全国第一。
而在新医改的大变革时期,悦康横空出世的背后又蕴藏着艰辛的奋斗历程。2010年,即将结束,于伟仕依然不改本色,频频接触海外市场,大有带领悦康集团走向世界舞台的底气和雄心。
申文求:低调但不沉默
希望通过资源结构的调整,形成产业链相互匹配,同时逐渐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最终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新医改在2010年逐渐走向纵深,大普药低利润的特性在企业做大过程中的掣肘越来越明显。在此过程中,中小型成长性企业感同身受。所不同的是,科瑞制药面对变局而祭出的求存之道,因另有一番注解而显得与众不同。
在董事长申文求眼里,科瑞自身产业的重构,不仅仅是企业结构的重构、产品群的重构,更是科瑞企业文化的重构,而“众缘和合”的理念渗着浓郁中国风的主题是2010年科瑞制药见诸报端的形象剪影。
“我们希望通过资源结构的调整,形成产业链相互匹配,同时逐渐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最终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申文求这样简单地勾勒科瑞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