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阿里健康宣布与锐珂医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上搭建影像诊断平台。根据协议,锐珂医疗将为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提供PACS/RIS数据中心端、影像专家客户端、影像浏览等软件,后者集成软件搭建医学影像专业平台。
随后,平台上患者拍摄的医学影像都将被存储在云端,患者可以直接向云医院里的医生发起申请,得到影像诊断建议。
自今年3月1日,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启动以来,类似这样的新闻已经不少,阿里健康牵手多个合作伙伴,试图搭建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电子健康档案(HER)为纽带的一体化平台。
据此前阿里健康的介绍,这个云医院平台基于阿里云平台,该平台上汇集了大量医疗机构或挂靠在医疗机构的医生,当患者有需求时可以在线上向这些医生预约并挂号;医生问诊后,可以向平台上的第三方检验中心发送需求,检验中心上门采集数据,之后将检验报告上传至云医院平台。医生再据此完成诊断并开具电子处方;获得电子处方的患者可以在云医院直接下单购药,药店直接送货上门,由此,完成整个就医流程。
当然,这是一个极为理想的流程,看起来也很便利,因为患者似乎不需要动,其他资源都围着他转。
而为了能让用户在线上完成这些流程,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与许多机构牵手合作,例如此次的锐珂,例如其官网上显示的张强医生集团、迪安诊断、北京同仁堂大药房等机构,看起来似乎的确包含了患者就医所需要的医生、检查检验、药房等环节。
然而,这就意味着这条信息链条能顺畅运作吗?
至少目前看来,阿里健康只是把这些环节拉到了一起,并不等于真的组装成一个能运作的“云医院”。
聚集医院或医生到某个平台上,预约、挂号这并不难,事实上已经有许多移动医疗机构做了此事,包括腾讯投资1亿美元的挂号网。而问诊后的检查检验和开方环节,就有点障碍了。
首先,第三方检验中心这个行业目前的发展水平是否足以支持移动医疗?显然不行!第三方检验中心整个行业的分布密度依然很低,而在移动互联网上,患者的分布是没有边界的,也就是说,极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某地患者在云医院平台上和医生聊完之后,医生开出了检查的需求,但当地根本没有第三方检验中心可以承接。
那么这个“第三方检验中心”有没有可能是具有检验科室和影像科室的医院?有这个可能,在医生自由执业兴起之后,也许有些医院会愿意接受非医院医生开具的检查需求。但即便如此,想让这些机构上门采集样本,还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些样本的采集需要专业人员,而在中国,护士、检验师等专业医疗卫生人员依然是紧缺的。
再以此次合作的锐珂医疗为例,这次阿里健康不谈什么“上门检查“了,而是提供影像的存储服务,患者可以用存在上面的医学影像向医生发起诊断申请(其实患者在进行这些影像检查的时候,应该已经进行了一轮诊断了,如果有需求再次发起诊断申请,基本属于寻求第三方意见)。不过,医学影像需要的存储空间极大,阿里云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暂时还是个疑问。
哪怕检查检验的问题解决了,医生拿到了结果,然后就该开方了。那么,问题来了——去年8月,国家卫计委发文规范远程医疗行为时,明确表示“禁止医生私自远程治疗”。目前,国家卫计委把远程医疗分成两类,一是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二是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无论是哪一类,都可以看出,远程医疗一定是由医疗机构开展的。而哪怕如今允许自由执业,医生也不能脱离医疗机构,私自在网络为患者问诊、开方(问诊尚可算作咨询,但开方则性质不同了)。
这一点,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也是清楚的,所以才会提出汇聚的是“医疗机构或挂靠在医疗机构的医生”,就如张强医生集团,也是与医院和诊所签约了的。所以,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上关于“医生拎包入住”的宣传,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其背后一定要有医疗机构,哪怕是挂靠,因为按国家卫计委的要求,远程医疗的责任主体是医疗机构,而非医生个人。
好了,哪怕上述链条全部顺利走完,患者拿到医生开具的电子处方,最后向药店下单,等待药店送药。目前,这类平台众多,例如百度的药直达等。但就如近日一篇文章提到的互联网时代创造的伪需求,这类医药O2O其实就是这种情况:用户对药品的需求本来就是低频次的,而且现在药店在市区遍地都是,购买便利,根本不需要这种服务,或者说根本没有动力承担额外的快递费用。至于偏远地方,买药是没那么方便,但送药的就不考虑因此产生的快递成本吗?要知道,最终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患者就医过程中的多个环节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需要一个流畅的链条,而不是把各个部分拉在一起拼装起来就能完成的。
最后,还想问一句,原本可以在一个医院里一站式完成的就医拿药流程,被搬到“云“上之后,似乎更复杂了,这不是简单问题复杂化吗?
上述种种,还没有考虑到医保接入与报销问题,如果再加上这一条,讨论起来则更复杂了,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的未来就更难看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