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会员服务平台-战略合作伙伴-网上展厅-医药招商-资讯中心数据中心政策监管研究开发健康养生医药企业华源企业网娱乐影院名站导航网站地图注册
移动医疗生态链成型 颠覆者阵营现分裂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10/2015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我来说两句

“很多医生开始使用我们的手机客户端,其在2014年的增长率已经达到了226%。”在好大夫在线2014年度论坛上,好大夫创始人王航讲到了他的一个很深的感触:医生的行为正在快速地“移动化”。

王航说,借助移动互联网,可以将医疗服务延伸到院前和院后,可以整合医生工作平台,可以建立医生的个人品牌,提升效率,实现专业知识带来的价值。而这一切最终所带来的,就是改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

移动互联网和医疗服务组合在一起,则正是时下最为热门的移动医疗,而且似乎已势不可挡。与王航一样,在很多人看来,移动医疗的诞生给传统医疗模式所带来的影响是颠覆性的。而这种颠覆性,无疑将来源于大量投身移动医疗的创业者。

当前,我国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但现有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资源配置尚不能充分满足这种需求。而医疗服务体系当中诸多问题所产生的“痛点”,为众多移动医疗的创业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追溯移动医疗的发展历程,远可以至2000年丁香园的创办,近则是被称作“移动医疗元年”的2014年。这一年,无论是线上APP应用软件,还是以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应用硬件,都经历了爆发式增长。

移动医疗的内容扩展到了健康管理、自诊、导诊、候诊、用药、康复等,几乎已经覆盖到了医疗服务所能够涉及的所有环节。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正在移动互联网线上形成。而为移动医疗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的,则是来自国内国外众多的投资机构。

2014年,我国移动医疗的市场规模已经接近30亿元人民币,而这一年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总额已经达到6.9亿美元,是过去三年的2.5倍。其中,最大的单笔项目融资已经突破了1亿美元。几乎人人都认定并期待着,下一个“阿里巴巴”就在这里诞生。

当然,由于行业监管、政策改革等因素的影响,移动医疗的发展前景仍然存在很多变数。而且随着探索模式的成型,移动医疗的阵营也已经发生了“分裂”。医疗线上服务能否替代线下,则成为分裂的根源所在。

不过,市场足够大,每个方向的探索也都有足够的空间。究竟谁能够在台风过后继续翱翔天空,还远不是下结论的时候。

传统医疗门口的“颠覆者”

移动医疗从它诞生的时候起,便与一个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颠覆。被颠覆的对象一直很清晰,就是拥挤、低效又昂贵的传统医疗模式。那么颠覆者究竟是谁?或者说,在火爆的移动医疗市场中,一种怎样的生态链条在推动着这种新型医疗模式的生长?

1.移动医疗大潮中的创业者

时下,移动医疗已经成为最吸引创业者的领域之一。巨大的发展前景,当然是移动医疗吸引众多创业者的首要因素,成为十足的“朝阳产业”。这个在两年前规模还只有二十亿左右的市场,两年后将超过百亿。

市场足够大,给了创业者足够的想象空间。而且,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当中大量“痛点”的存在,也给了创业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医疗的选择和平等的机会。

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就曾谈到,在美国不列根医院的学习经历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医生的工作效率太低,而毅然选择回国创办为医学专业人士服务的杏树林。

医生与患者、医院三方,构成了整个医疗服务链条最核心的三个环节。而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存在若干个急需解决的“痛点”。

对医生来说,除了客观原因造成的工作效率低之外,工作负荷量大、劳动收入低、缺乏个人品牌和医患信任等都是问题。而在医院这个环节,运营管理负担重,“三长一短”(挂号、看病、取药等候时间长,医生问诊时间短)的问题困扰着很多医院。“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是写入国家政策的难题,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患者就医前后的健康管理环节还几乎是空白。

不仅如此,在宏观层面,医疗资源分布与人口分布的不匹配,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传统医疗模式所面临的困境。但移动互联网这种能够让世界“变平”的技术,在改善医疗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范围方面也能够发挥作用。

从目前的创业形势来看,针对传统医疗模式所存在的“痛点”,创业者大体上会选择两种方式进入医疗领域:软件形式,主要是移动医疗APP;硬件形式,就是红极一时的可穿戴设备。

总结起来,医疗APP主要是提供服务平台,例如医患交流平台、医生交流平台或者医院服务平台等;而可穿戴设备则主要是基于大数据思路下的健康数据收集。当然,这两种创业思路并不是割裂开的,而往往正是需要二者的结合才能真正形成医疗服务的闭环,进而留住用户。

2.那些“不安分”的医生们

在移动医疗的创业人群中,有一类比较特别的群体:医生。说医生创业群体特别,除了因为拥有专业医学知识外,更重要的还有因为医生投身移动医疗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模式或者服务方式,而让移动医疗的“颠覆”色彩更加突出。

客观上,市场需求给了医生投身移动医疗创业的机会,但从医生自身的角度而言,改变某些现状也成为医生主动拥抱移动互联网的推动因素。

“互联网改变人与人、人与物将来甚至物与物的连接方式,这里面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年轻医生一定要非常关注移动医疗的发展。”在2014好大夫年度论坛上,北京协和医院的余可谊医生谈及他对移动医疗的看法,“这牵扯到最核心的吃饭问题,一个医生如果没有病人看这是非常可悲的。”

在当下优质医疗如此紧缺的背景下,医生没有病人看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但实际上,由于医疗领域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往往只能凭借头衔、职称来求医问诊。这种就医的盲目性不仅加剧了看病难,而且也的确让年轻的医生面临缺少病人的问题。

“小医生没有自身品牌的时候,往往介绍的是自己的平台。”同样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关凯医生谈到他对这个问题的感触,“个人品牌需要时间的沉淀,而互联网跟时间旅行一样让我达到十年、二十年以后才能达到的平台。就是说,互联网医疗给了医生更高的效率来提升自己的品牌。”

对医生个人而言,移动互联网在提升个人品牌方面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如果透视这种作用背后的意义,它其实是打破了当下公立医院当中森严的职称评价体系。虽然这种作用仍然微弱,但移动互联网的确为所有资历的医生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的“平”台。

当然除了品牌方面的追求之外,移动医疗所能帮助医生实现的价值兑现也不能忽略。动脉网在有关春雨医生的报告中就曾提到,在春雨医生平台上,收入排名前20名的医生总共获得了超过270万的收入。很显然,这部分收入完全来自医生在传统医疗部分之外。

某种程度上,医生对移动互联网的重视可以看做是实践创业的“序幕”。这不仅意味着接受,而且也表明医生对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条件下,创业最终需要的也许只是某种量变到质变的催化剂。

刚刚创办“崔玉涛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和睦家医院儿科医生崔玉涛,正是这方面典型的例证。六年前微博出现,崔玉涛应用这个新兴平台积累了超高人气(近400万粉丝)。而这个新成立的管理中心,正是利用移动互联网,通过线上线下服务的结合,为家长们提供系统、专业和科学的儿童健康指导。

医生创业当然远不止于此:李天天创办丁香园,李志创办趣医网,尉建锋创办卓建科技,等等。而在移动医疗领域之外,还有张强、朱岩、于莺等在医疗服务领域的探索。如果把这个范围再宽松一下,还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院长转型加盟社会力量办医机构。

3.创业的“血库”:投资机构

在创业发生的地方,基本上就会有投资机构的身影。有投资人曾经形容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为,投资机构为创业者的成长与发展提供“血液”。尤其是在当下移动医疗还没有明确可行的商业模式的条件下,创业公司的每一步成长几乎都离不开投资机构。

根据互联网医疗中国会发布的2015年度报告,在过去一年发生的投资案例共98起。其中,天使投资30起,A轮投资48起,B轮和C轮均为10起。也就是说,将近8成的投资属于早期投资。

早期投资案例占绝大多数也表明,绝大多数的移动医疗公司处于初创阶段。整个移动医疗市场仍处于成长初期。然而由于移动医疗概念的火爆,这也使得移动医疗公司的投资门槛也开始水涨船高。

2014年在移动医疗领域投资数额最大的无疑是春雨医生(5000万美元)、丁香园(7000万美元)以及挂号网(逾1亿美元)。甚至,如久安医疗、趣医网、佳平医疗等公司的A轮融资数额,就已经达到了千万美元的级别。

另一个足以证明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前景广阔的事例,就是来自全球的著名投资机构都加入了移动医疗项目的投资大战中,包括来自美国的红杉资本、KPCB、NEA、IDG,日本的软银集团等。

以红杉资本为例,2014年投资的移动医疗项目就包括更美、佳平、大姨吗、杏仁医生等。而曾经成功投资了阿里巴巴集团的软银集团,投资的案例则主要包括趣医网、抗癌卫视、咕咚网等。

移动医疗领域,正是被看做将最有可能产生下一个“阿里巴巴”的领域。正因如此,软银中国的管理合伙人华平博士就曾在公开场合颇为“慷慨”地表示,当下是移动医疗融资的最好时代,只要项目能满足公众的就医需求,就可以向资本市场要钱。

创业者需要寻找投资,而投资机构则需要发现好的项目,弥合双方的信息沟壑也成为投资市场中的重要环节。

正是适应这样的需求,2014年各式各样的移动医疗创业大赛在各地兴起,而几乎每一项赛事的举办当中都有投资机构的身影。与此同时,以创业培训为名的“训练营”、“创业圈”等纷纷兴起。这些赛事、机构,某种程度上发挥了移动医疗的孵化作用。

可以看到,随着移动医疗市场的成长,整个生态链也正在日益完整。

4.巨头们的“医疗梦”

“医疗梦”可能是过去一年医疗健康领域曝光率最高的词之一。做着“医疗梦”的各行各业巨头纷纷涉足医疗产业,诸如中信投入医疗养老,万达探索医疗信息化等。而在移动医疗领域,主要还是互联网巨头之间的争夺。

马云如果不是医疗梦这个词的“创始人”,那至少也是与这个词关系最紧密的人。自2014年初收购中信21世纪以来,“马云的医疗梦”就几乎成为阿里巴巴布局医疗健康的代名词。在过去这一年中,阿里巴巴在医疗健康领域动作频频。

收购中信21世纪,组建阿里健康,并以打车软件的模式切入医药电商业务;以支付宝为平台,推行“未来医院”计划,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整合医院服务;今年年初,云峰基金又以5亿元入股广州白云山,为阿里正在布局的医药电商市场争取到了一个重量级“合伙人”。此外,阿里还以数千万美元的级别投资华康全景网。

当然,做着“移动医疗梦”的并不仅马云一人。与阿里并称BAT的腾讯和百度,都在积极布局医疗产业。

腾讯的智慧医疗计划是以微信作为平台。而一个不小的突破是,微信服务平台上的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已经可以通过微信的掌上医院实现了医保实时结算。百度于去年7月与北京市合作“北京健康云”,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而在今年年初又成立了移动医疗事业部。

除此之外,京东、小米等也在医疗健康领域有所布局。就在互联网巨头在移动医疗领域激战正酣之际,国内的保险业巨头——中国平安于2015年初正式推出了旗下的移动医疗产品“平安好医生”。

与泰康、阳光等以养老、医院为切口进入医疗产业不同,在龙岗中医院“吃一堑”的平安这次选择了移动医疗,成为为数不多的涉足该领域的保险业巨头。

“平安好医生”与春雨医生一样定位于“轻问诊”。但最大不同在于,平安好医生雇佣了包括全科、内科、儿科、妇产科等数十个科室的300名全职专业医生,全天候接受用户的咨询服务。此外,平安还发挥自身的保险优势,为所有线上服务承保。

巨头的加入显然为移动医疗的“颠覆性”增加了更大的力量。但医疗行业门槛高并受到严格监管,突破并不容易。

移动医疗阵营的“分裂”

目前,移动医疗尚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不过,根据医疗服务体系的框架结构,大体上可以确定,医生、医院、患者、药企和保险公司这几个方面有可能成为未来移动医疗的付费主体。也曾有创业者考虑面向企业提供健康服务,但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实践。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医生和医院对移动互联网的刚性需求不强,尤其是在体制约束、优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医生和医院往往是移动医疗企业争取的对象。以时下颇为流行的掌上医院为例,基本上都是移动医疗企业免费为医院提供服务。

保险公司虽然有可能成为付费对象,但目前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十分薄弱,也使移动医疗在这部分可开拓的市场空间极为有限。

相比之下,以患者和药企为收费对象不仅需求巨大,而且可实现途径也更为多样。比如满足患者求医的需求,或者满足药企精确推送的需求。不过,这就需要移动医疗企业拥有足够的市场占有量和用户粘性,而目前处于初创期的移动医疗市场上不具备这样的企业。

正是由于各个创业者所选择切入点不同,移动医疗领域逐渐出现思路和观点的分裂。最初这表现为对“移动医疗”这个提法本身的认识,尤其是移动医疗与移动健康的差别。

是否触碰了医疗服务,是区分二者最为粗浅的标准。目前有大量以健身、养生为题材的移动创业同样拥有大量的需求,比如咕咚网、大姨吗等。这类应用基本没有与医疗行为发生直接联系。而比如掌上医院,则直接涉及医疗服务流程的改变。

比较严肃的讨论,则关系到移动医疗标准的确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美国关于移动健康与移动医疗是有相关标准的,移动医疗产业必须是工业化的,而且注重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保护。

不过,即便移动医疗和移动健康存在区别,也是两个相安无事的领域,尚没有产生太大的问题。而真正的分裂仍然是在移动医疗本身。

2015年伊始,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就发出了移动医疗“大航海时代”到来的呼声。在张锐看来,这个“大航海时代”的核心将是医疗去中心化。

这个过程表现为两大趋势:一个是医院智能外化,包括第三方化验、连锁专科医院、医生诊所、体检公司、社区诊所、手术中心;另一个是新医疗服务供应,包括线上诊断公司、基因检测公司、可穿戴设备公司、跨国医疗中介、健康O2O上门服务、医生集团。

在张锐看来,原本集中于医院的医疗服务未来将碎片化地呈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甚至医生诊疗都可以被线上诊断所替代。同一个思想阵营里的马云虽然没有这么详细的描述,但亦曾语出惊人,“30年以后医院越来越少,医生找不到工作,药厂少了很多。”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移动医疗公司而言,服务医生和医院仍然是主流的模式。尤其是在当下医疗资源稀缺的背景下,掌握更多的医生和医院仍被看作是最大的竞争优势。而这背后的根本思路,则是线下医疗服务是不可替代的。

拿到腾讯7000万美元投资后,李天天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所谈到的未来重点,就是举办线下实体连锁的诊所或医院,能够让医生和患者产生互动,完成一些基础检查。李天天认为,线上医疗的根本问题在于无法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王航认为移动医疗的发展虽然最终将推翻医院的院墙,但根本上仍然是让医生和患者之间能够更好地对接,包括医患匹配、医患沟通、医疗服务模式等。线上仍然是为线下服务。

可以看到,对医疗服务线上、线下关系的看法,已经成为整个移动医疗的分歧所在。双方都在朝着自己选定的方向前进。张锐坚信,到2020年将不会再有人质疑线上诊断的有效性;而李天天也已经开始了在杭州申报诊所建设的尝试。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我来说两句
    热点专题

Copyright © 1996-2007 HYEY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bet娱乐场886365.com 版权所有